首頁 蓮花生活 教育在線 科技 新聞 智能 財經

屈公病疫情擴大!台灣已累積16例 美國發二級旅遊警示

2025-08-05 HaiPress

中國廣東省屈公病疫情持續升溫。(示意圖/Pixabay)

中國廣東省屈公病(Chikungunya)疫情持續升溫,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(CDC)已對廣東地區發布第二級旅遊警示,日本與世界衛生組織(WHO)也相繼發出警告,籲各國提高防範。

此外,截至8月4日,台灣共有16例屈公病病例,沒有本土感染個案,全為境外移入,分別是來自印尼13例、菲律賓2例,斯里蘭卡1例,為過去6年來同期高峰。

屈公病又稱基孔肯亞熱,1952年在非洲首次被發現,透過白線斑蚊與埃及斑蚊傳播。症狀類似登革熱,包括發燒、頭痛、肌肉與關節劇痛、疲倦、皮疹、噁心與嘔吐。

部分患者甚至關節痛到無法行動,且病程可長達數月,甚至數年。目前無疫苗與特效藥,僅能對症治療,對老年人與慢性病患者風險更高。

疫情的快速蔓延也引發全球關注。2025年迄今全球屈公病病例已突破25萬例,集中於美洲(以巴西、阿根廷、玻利維亞為主)、印度洋島嶼(如留尼旺島、模里西斯等)及亞洲(印度、中國、菲律賓等)。歐洲疫情亦異常提前發生,法國與義大利皆出現本土病例。

台灣疾管署表示,國內屈公病目前全為境外移入病例,截至8月4日累計16例,為近6年同期最高,其中13例來自印尼、2例來自菲律賓、1例來自斯里蘭卡。

疾管署已針對來自流行地區旅客加強入境檢疫,包括TOCC(旅遊史、職業史、接觸史、群聚史)調查、發燒篩檢、衛教宣導及提供防蚊液等。

目前,疾管署針對巴西與法屬留尼旺島發布第二級「警示」旅遊建議;對中國廣東省、印度、印尼、菲律賓、斯里蘭卡、阿根廷與玻利維亞發布第一級「注意」建議。

提醒計畫前往當地民眾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,並使用含敵避(DEET)、派卡瑞丁(Picaridin)或伊默克(IR3535)成分的防蚊液,做好自我保護。

疾管署呼籲,返國後如出現發燒、關節痛、皮疹等症狀,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TOCC資訊,以利即時通報與防治,避免疫情擴散。

免責聲明:本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,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亦不負任何法律責任。本站所有資源全部收集於互聯網,分享目的僅供大家學習與參考,如有版權或知識產權侵犯等,請給我們留言。

聯繫我們

©版權 2009-2020 蓮花新聞網    聯繫我們  SiteMap